汉钞的由来与消亡
Hupehnote 发布于:2020-8-24 20:19 分类:史海钩沉 有 3508 人浏览,
“汉钞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。随着1861年汉口开埠通商和张之洞湖北洋务新政的推广,汉口成为闻名全国的通商大埠,工商业发展更加繁盛,中外银行林立,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之一。设在汉口的本国各银行和部分外国银行发行了一批票面上印有“汉口”字样的纸币,以示由汉口发行银行负责兑现,被称之为“汉钞”,见证了汉口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武汉金融的变迁。
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商办的浙江兴业银行成立后,即在汉口设立分行并发行“汉钞”。接着作为国家银行的大清银行也在汉口设立分行并发行“汉钞”。次年,官商合办的交通银行亦仿而效之。本国银行先后发行汉钞的有兴业银行、中国通商银行、中国银行、交通银行、四明银行、中国实业银行、河南省银行、湖北省银行、广东省银行、殖边银行、黄陂商业银行、中国农工银行、农商银行、中国农民银行、中央银行等在汉分行,以及中南银行、金城银行、盐业银行、大陆银行等四行联合公库、四省农民银行与湖北省银行联合公库,香港地区的工商银行有限公司、国民商业储蓄银行有限公司也曾在汉口设立分行并发行汉钞。其中,中国银行汉口分行发行的汉钞包括曾经发行的“鄂、湘、川、陕、汴五省”兑换券。由于汉钞的大量发行,至使汉钞逐渐开始在湖南、安徽、江西、四川、河南、湖北及西北各省流通起来。
除上述本国银行之外,部分外国银行在汉分行也发行过一定数量的汉钞,主要有英国麦加利银行、汇丰银行,德国德华银行、法国东方汇理银行、日本横滨正金银行,美国花旗银行、友华银行,比利时华比银行等外国银行在汉分行,还有中俄合资的俄华道胜银行、中法各合资的中法实业银行、中美合资的中华懋业银行、中意合资的震义银行等。
“汉钞”银元票面值多为1元、5元、10元3种,少数银行还发行有20元至100元面值的。外国银行“汉钞”除银元券外,还有银两票,面值一般有1元、5元、10元、50元、100元及1两、5两、10两、20两、50两、100两等种类。
早期的外国银行“汉钞”一般信用较好,其原因一方面是其发行量不太大,可以保证兑现;另一方面主要是外国银行拥有本国银行所没有的特权,使一些达官贵人们迷信。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外商银行“汉钞”势力虽有所发展,但信用却不如从前,像俄华道胜银行“汉钞”虽仍能行用,但收用者因俄国局势动荡而心存戒疑;中法实业银行及美国友华银行则因经营亏损或停业或被兼并。
在北洋军阀势力退出湖北前,外国银行“汉钞”虽仍能流通,但其“信用已不及本国钞票”。1927年4月,由于华人员工罢工及武汉国民政府颁布、实施《集中现金条例》,外国银行“汉钞”一度停止流通。但是,武汉国民政府滥发“汉钞”,导致本国银行“汉钞”信用大损,因而,外国银行“汉钞”反倒被人们重视。
1935年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改革、统一货币发行权后,仅中央、中国、交通三家银行发行法币,并以法币掉回其他货币,汉钞的发行即告终结,汉钞逐渐退出流通领域。
大清银行汉口壹元
浙江兴业银行汉口壹元
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汉口壹元